媒体中心媒体中心
媒体中心
Media Center
2025年一季度经济形势对我国工控领域的影响
发表日期:2025/05/13    浏览次数:

2025年一季度中国GDP总量(名义值)在32-33万亿元人民币之间。受基数效应、政策刺激和外部环境影响,实际增速在4.8%,略低于全年目标。一季度经济形势对制造业及工业自动化的影响,将直接传导至编码器/传感器这个核心上游行业。作为工业自动化的“感知层”关键部件,其需求变化、技术迭代和竞争格局均与宏观经济、产业政策及技术趋势深度绑定

一、需求端:工业自动化升级驱动核心部件放量

在增量市场特别是智能制造装备的刚性需求下,编码器:高精度伺服系统(机器人、CNC机床)和新能源设备(光伏硅片切割、风电变桨)需求增长,拉动绝对值编码器和增量式编码器(抗干扰)的渗透率提升。传感器:智能工厂对实时数据采集要求升级,MEMS传感器(振动、温度)、工业视觉传感器(AI质检)及力觉传感器(协作机器人)需求爆发。
dea9513b2637bf531c601dbf854f126.jpg

与此同时,存量市场及传统产线改造的替代机会也继续存在。低端光电编码器(增量式)逐步被高可靠性产品替代,老旧设备数字化改造催生总线式编码器(如EtherCAT)需求。传统开关量传感器向IO-Link智能传感器升级,满足柔性产线参数远程配置需求。

二、技术端:国产替代与高端突破的关键窗口

编码器行业高端突破:外资品牌(如海德汉、多摩川)垄断着23位以上光学编码器市场,国内企业需突破光栅刻蚀、抗污技术。磁编码器在成本敏感领域(物流AGV)替代光学编码器,但磁滞效应问题待解决;无电池多圈编码器成为技术竞争焦点。随着传感器行业国产化率提升:压力/流量/位移传感器已初步替代,但高线性度霍尔传感器(汽车EPS用)仍依赖意法半导体。

a46c291a6b7963130c8bbd89de5c32e.jpg

三、政策端:供应链安全与标准化推动行业重构

随着我国对工业自动化的专项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如工信部“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对编码器精密轴承、传感器晶圆流片等环节提供补贴,将有利于降低本土企业研发风险。与此同时,中国主导的工业传感器通信协议(如《智能传感器行标》)若在2025年落地,也将会削弱欧美厂商的协议壁垒。

四、竞争格局:产业链协同与生态化竞争

     国内编码器行业头部集中化是大势所趋。与伺服电机厂商(汇川、雅科贝思、埃斯顿)深度绑定的编码器企业将获得稳定订单。而消费电子巨头(如华为)通过磁编码技术切入工业领域所带来的跨界竞争也会冲击传统格局。

随着传感器与边缘计算结合的融合趋势到来,将推动传感器从“单一感知”到“感知+诊断”升级。另外,欧美厂商通过“传感器+工业软件”捆绑模式维持溢价,本土企业需突破算法短板。

五、风险与挑战

低端编码器存在价格战风险,因低端编码器(如增量式)门槛不高、产能过剩的局面可能拖累企业利润。在技术迭代层面,量子编码器、光纤传感器若在这两年取得突破,那么现有技术路线或面临颠覆。从供应链韧性层面看,编码器芯片若受地缘政治影响,可能导致交期延长。

5c38994627219f9418c5189763b9788.jpg

综上所述,高端编码器/传感器受益于新能源、半导体设备、先进制造业装备升级等有利因素影响,国产替代空间大。而中低端传感器因客户对价格更敏感,因此将加速洗牌,行业集中度将稳步提升

1745302784678945.jpg

全面技术支持
为客户提供从产品定制到售后服务的全程支持
服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