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美贸易战愈演愈烈,已对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工业控制(包括PLC、DCS、运动控制器等)和编码器(高精度位置反馈设备)作为工业自动化的核心部件,其技术水平和供应链稳定性直接影响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下面我们将简单分析贸易战对中国工业控制和编码器行业的短期挑战与长期影响,并探讨可能的应对策略。
高端PLC(如西门子S7-1500、罗克韦尔ControlLogix)依赖美国芯片(如Intel FPGA、TI DSP),贸易战可能导致供货延迟或涨价。运动控制器使用的MCU(如ST意法半导体、NXP)虽非美国企业,但部分制造环节依赖美国技术,仍存潜在风险。
工业软件授权受限
美国可能限制MATLAB(Simulink用于控制算法开发)、ANSYS(仿真分析)等工业软件对中国企业的授权,影响研发效率。
外资品牌提价或转移供应链
西门子、ABB等外资企业可能调整在华定价策略,或推动“中国+1”供应链(如向东南亚转移部分产能),导致国内采购成本上升。
汇川技术、信捷电气等企业在中低端PLC市场已具备竞争力(市占率超30%),贸易战将推动向高端市场渗透。华中数控、固高科技在运动控制领域突破,逐步替代日本发那科、三菱等品牌。
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
国家“十四五”智能制造规划加大对工业控制芯片(如MCU、FPGA)的扶持,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加速国产化替代。工业互联网平台(如华为FusionPlant、阿里云ET工业大脑)推动自主可控的工业控制生态。
高端编码器(如海德汉、多摩川的绝对式编码器)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机器人关节,中国80%以上依赖进口,贸易战可能导致供应不稳定。美国可能限制编码器核心部件(如光电芯片、高精度轴承)对华出口。
长春禹衡、深圳天先数智、深圳磁正智能等企业已在中低端编码器市场站稳脚跟,并逐步向高端市场突破。如深圳天先数智最新推出的FMG3000(2025臻享款) 超高性价比绝对值磁栅编码器,以颠覆性的技术重新定义了绝对值编码器的性价比标准,更以亲民的价格让高端技术触手可及,同时也为中国工控行业实现关键设备的国产替代进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突破工业控制芯片(RISC-V架构MCU)、高精度编码器光学技术,减少“卡脖子”环节。鼓励开源工业软件(如CODESYS替代西门子TIA Portal),降低对欧美商业软件的依赖。
总的来讲,中美贸易战短期内将对中国工业控制和编码器行业带来供应链压力和成本上升,但长期来看,将加速国产替代进程,推动行业向高端化、自主可控方向发展。未来5年,具备核心技术的本土企业有望在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实现突破,将外部环境的“危机”转变为内部市场的“商机”,逐步改变外资品牌主导国内市场的竞争格局。